【研究】“襻膊”考辨

【研究】“襻膊”考辨

摘要:宋代的劳动人民用一种叫“襻膊”的配饰来固定袖子,以方便工作。文章基于现存资料,对“襻膊”的起源、特征及功能进行分析,并对“襻膊”在古代图像中的记载进行梳理分析,探寻与“襻膊”功能性相似的配件,从外观与功能两个方面对“襻膊”及其相似功能的服饰配件进行考辨。在不同历史时期,中国传统服装中用“絭”“襷”“臂绳”“袢”等配件来固定袖子,这些配件的式样与服饰形态有很大的关联,袖子宽广度和长度的变化带来固定袖子的服装配件的式样变化。

研究背景

沈从文所著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对图一六七的描述提及:“二铡草人衣袖都用绳索缚定挂于颈项间,把袖子高高搂起,实宋代发明,专名宜为‘襻膊儿’。”[1]宋代的劳动人民,用这种叫“襻膊”的配饰来固定袖子,以方便工作。沈先生认为“襻膊”是宋人发明,通过现存的一些资料表明,“襻膊”的确在宋代非常普遍。

“襻膊”一词,从字面上看,“襻”指扣住纽扣的套,功能或形状像襻的东西等,用作名词或动词。《说文解字》中用作“袢”字,《康熙字典》中解:“《類篇》衣系曰襻。《庾信·鏡賦》裠斜假襻。”宋代《营造法式》中“襻”字用在建筑上,工匠最初所称“襻间”[2],带有拉结联络作用,它是建筑受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由此可以看出,“襻”这个物件起始已久,不管是用于服装还是建筑中,都有固定的作用。“膊”字,意指上臂靠近肩的地方。“襻膊”两字合在一起,可以看出是用于固定、且与胳膊相关的某种物件。

“襻膊”的起源与特征功能

1.1 “襻膊”的起源

清代潘永因[3]在《宋稗类钞·饮食》中提及,宋朝京师的中下阶层的家庭,喜欢生女儿,“爱护之如擎珠捧璧”。女儿长大一些,便根据资质,教授艺业,其中便有“厨娘”这个职业,而且只有极豪贵家才能用。南宋周密[4]在《武林旧事》卷六中,对南宋杭州的各种手艺人和小商贩进行了记录,在“铰钉”这个行当中,其中有一种“襻膊儿”,指沿街出卖或修理“襻膊”工具的专业手艺人。由此也可看出,“襻膊”在宋代已非常普遍。

1.2 “襻膊”的外观特征

“襻膊”由两个“襻”和一根连接两“襻”的绳组成。“襻”用于套住手臂,将袖子上搂,绳子挂在颈上,给两“襻”形成上拉的力,从而卷起固定袖子。《宋稗类钞·饮食》对厨娘这个职业描述着墨颇多,说其装束为:“厨娘更围袄围裙,银索攀膊,掉臂而入,据坐交床。”可以看到,宋人富贵人家中的厨娘气度不凡,“攀(襻)膊”为“银索”即用银子打造的固定索扣。由此可以看出,“襻膊”的材质可以用银子打造。而根据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对图一六七《百马图》中形态所示,普通的可以由布料,如丝麻之类来制作。但是否还有其他材质,如铜、铁等,暂未有清晰的资料记载。

1.3 “襻膊”的核心功能

“襻膊”的核心功能是用来卷起固定袖子,方便劳作。南宋时期,就售卖和修理“襻膊”,专门形成了一种职业“襻膊儿”,可以看出“襻膊”是一种常用的工具。而就材料的变化亦可看出,在保证功能性前提下,装饰性也是使用者的追求。

“襻膊”在古代图像中的记载

目前能查及的关于“襻膊”的文字记载集中在宋代,而“襻膊”的图像记载可借助于古人画作来探寻。本文将这些画作进行了梳理总结,如表1所示。表1中选取了四个画作,分别为北宋李公麟《百马图》、南宋刘松年《撵茶图》《补纳图》、元代《平定东回村元墓壁画》,场景分别为喂马、撵茶、磨药和切菜。

表1 古代画作中的“襻膊”Tab.1 'Pan-bo' in ancient paintings

注:因原画作中“襻膊”细节不够清晰,故用红色线特地标出以作强调,并非原画作颜色,特此说明

由此可以看出,“襻膊”大都出现在宋、元两个朝代(因史料限制,只能初步下此结论),都是在劳动时使用,固定袖子以方便劳作,其形态都是两个套索加一根绳索。从固定袖子的肥度来看,一般为中等大小。套索穿过手臂用来固定袖子,一根绳索套在脖子上,起上拉的作用。从套索形态上看,一般为软质材料形成,至于这根绳索是打结还是套头,具体不得而知。但在《平定东回村元墓壁画》原画中还能看到脖子后面绳带打结的痕迹,其他图中暂未发现。

与“襻膊”功能性相似的配件探寻

“襻膊”的主要功能为固定袖子,经上述图文分析,可知“襻膊”在宋、元两朝有记载。在其他朝代,虽暂未发现“襻膊”的踪迹,但是会发现有多种式样的服装配件与“襻膊”的作用相同,如汉晋时期的“絭”(Juan,四声部),日式服装中的“襷(たすき”),以及当代的“袢”等。

3.1 汉晋时期的“絭”

清代陈昌治刻本《说文解字》卷十三《糸部》中解到:“絭,攘臂绳也。”清代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纕臂繩也。纕各本作攘。今正。纕者,援臂也。臂褏易流。以繩約之。是繩謂之絭。絭有叚帣爲之者。〈史記滑稽列傳〉:帣韝鞠。徐廣云:帣,收衣袖也。又有叚卷爲之者。〈列女傳〉:趙津女娟攘卷操檝。卷卽絭也。〈禾部〉曰:稇,絭束也。〈冖部〉曰:冠,絭也。是引申爲凡束縛之偁。从糸聲。居願切。十四部。”西汉刘安等编写的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提及:“短袂攘卷,以便刺舟。”此“卷”应即“絭”。《乐府诗集·清商曲辞·西乌夜飞》:“感郎﨑岖情,不复自顾虑。臂绳双入结,遂成同心去。”此诗也表明,“臂绳”的确为人们所熟知习见。“可卷”“双入结”“同心”[5],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“絭”的特点和用法。汉代服装大多衣袖宽大,这样的衣袖在劳动时不方便,用“絭”,也就是“臂绳”将衣袖向上推卷,以露出手肘便于活动。因此“絭”与“襻膊”同为推卷衣袖之物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怡在《说絭》[6]一文中,对“絭”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考证与论述。该文引用了两副图,对“絭”的样式进行探讨。一是密县打虎亭东汉时期的烹鼎画像,可以看到画中人袖子向上卷起,双手拿棍状物在鼎中搅拌(图1);二是西晋时期的壁画,嘉峪关魏晋五号墓“庖丁切肉”壁画,袖子亦是向上卷起的(图2)。马怡认为:“汉晋画像大多勾勒较粗,而‘絭’非重要服饰,当时的刻工、画匠或并不著意刻画。此物又细小,即使原有刻画,也易与衣褶相杂,很难辨别。但即使如此,还是能依稀看到‘絭’的痕迹。”

图1 密县打虎亭画像:烹鼎(东汉)Fig.1 Cooking pot of Dahu pavilion in Mi county(Eastern Han dynasty)

图2 嘉峪关五号墓壁画:庖丁切肉(西晋)Fig.2 Cutting meat cookers of No.5 mural in Jiayuguan (Western Jin dynasty)

3.2 日本服饰中的“襷(たすき)”

清代黄遵宪[7]在《日本国志·礼俗志·服饰》“腰襻、围裙、臂縄”条记载:“贫贱女子多习操作……或用小带巨绳,系袖於臂,盘衣於膊,交叉横斜,结於半腰,盖襟袖宽博,廻旋多碍,汲井上灶,不得不尔也。”他认为日本人缚袖的“臂绳”即古代的“絭”。从日语字典中查到:襷(たすき),名词,指日本人穿和服劳动时,为了把长袖子撩起来,斜系在两肩上面在背后交叉的带子;日本也有缚袖之绳,称作“手繦”(或“襷”)。日本的传统服装衣袖宽大,因此会用“襷”来固定袖子。在当代日本服饰中,依然会用“襷”,故而很清晰地了解“襷”的使用方法:用一根长绳,绕过两肩和腋下,在背后交叉,推卷并固定双袖,然后将绳头打结捆扎。它的使用者并不限于女子,也包括习武者和其他劳作者。图3所示为日本武士身着“襷”的背影,图4所示为“襷”在日本和服中的使用方法。

图3 身着“襷(たすき)”的日本武士Fig.3 Samurai wearing 'Pan'(loop)

图4 “襷”在和服中的穿着方法Fig.4 'Pan' wearing method in kimono

3.3 当代服装中的“袢”

在当代的日常服饰中,在上衣的袖子或是裤子的裤筒末端内部会看到有一个小型的布“袢”,袖子或裤筒的外侧相应钉有纽扣。穿着者可以根据需求,将袖子或裤筒卷起,并用纽扣固定,如图5、图6所示是带有“袢”的休闲衬衫与休闲裤子。通过“袢”这个小部件,可以改变袖子或裤子的长度,这与“襻膊”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今人把“袢”字有时依然写作“襻”字,表达相同的意思,如“扣襻”、“扣袢”。尽管这个细节常出现于一些工装用于固定作用,但是更普遍的是作为一种款式风格特征,弄潮于时尚潮流之中,成为一种经典的服装风格,装饰的作用大于功能。

图5 带“袢”衬衫Fig.5 Shirt with 'Pan' (loop)

图6 带“袢”裤子Fig.6 Pants with 'Pan' (loop)

“襻膊”形式与功能因素分析

4.1 “襻膊”及相同功能的配件对比分析

基于“襻膊”的核心功能——固定袖子,对“襻膊”及功能相同的服装配件进行总结分析,如表2所示。在汉晋时期,出现的是“絭”“臂绳”之类的形式,是用绳带交叉打结的形式对袖子进行推卷,用固定宽大的袖子;日本的传统服饰,其形制为宽衣大袖,对袖的固定用“襷”,亦是绳带交叉打结的形式;宋元时期,出现的是“襻膊”的形式,用绳带挂颈,在袖口处用套索固定,此时的袖子较为宽大;在当代服装中,上卷固定袖子的是“袢”,通过纽扣和扣眼的相互揿套来固定袖子。

表2 “襻膊”及与其相同功能的配件特征对比分析Tab.2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'Pan-bo' and accessories with the same functions

4.2 “襻膊”影响因素分析

通过与“襻膊”功能相同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配件的对比,发现“襻膊”的存在与形成与服装的款式有着很大的关系:袖子越肥大,类似“絭”“臂绳”“襷”的形式比较适合;当袖子变得窄一些时,“襻膊”的形式更合适;当代服饰袖子比较简洁合体,并且无多余的量,因此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,如襻扣的形式来固定。因此,作为服务于服装本身的配件,其形式的变化与服装形式的变迁有非常大的关联。

4.3 “襻膊”在当代的形态复原及问题

在当代的日常服装中,“襻膊”已几乎不见踪迹。但在当下的很多影视剧中,还会有一些类似“襻膊”的形式出现。如电影《画皮》中,两位女主角在胭脂水粉店中劳作时,戴有与“襻膊”外形相似的配件(图7)。但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设定时代为秦汉,是否当时已出现了“襻膊”,亦有可能是设计师获得了资料实证,或是艺术处理,不得为知。在电视剧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中,剧情发生在宋朝,确为“襻膊”存在的年代。如图8所示,女主角打马球时配戴了红色的飘带,其服装为利落窄袖,丝毫没有起到推起并固定袖子的作用,反而是装饰性更强一些。剧之称之为“襻膊”亦不妥,它更像是模仿了“絭”的形式,图7中的“襻膊”形式才更符合宋代的时代背景。这也侧面反映当代影视剧中对服装设计、文化输出与承载的考究性还是欠缺,通过影视途径传播文化本来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,但若表达不准确,反而会起到反面作用,这也是当代从事服装设计相关专业人员需关注的问题。

图7 电影中的场景Fig.7 Scenes in the movie

图8 电视剧中的场景Fig.8 Scenes in TV play

结 语

为满足固定袖子的功能,“襻膊”或其他相同功能的服饰配件,一直出现于服装的历史长河中。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服饰形式的变化,出现了“絭”“襷”“臂绳”“襻膊”“袢”等形式。根据现有史料记载,“襻膊”这种式常出现于宋代、元代,而“絭”“臂绳”等出自汉代,当代常用的是“袢”。“絭”“臂绳”或日本的“襷”形式为交叉绳带,适合宽大的袖子的固定;“襻膊”形式为套索状,适合于较宽大的袖型;当代服装中的“袢”为短条状,更适合简洁的袖型。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,其固定袖子便于劳作的核心功能一直不变。当代从事服装专业的人员,在还原或应用“襻膊”这个服装配件时,应考虑它的历史背景、功能、形态、名称等,需要有一定的严谨性,否则会使服饰文化传承出现以讹传讹的不良效果。

PDF下载

(参考文献略)

作 者 | 陈 洁1, 戴淑娇2

(1.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,上海 200051;2.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,浙江 绍兴 312000)

来 源 | 《丝绸》2020年第01期

关键词 | 襻膊;絭;襷;臂绳;袢

发 布 |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新媒体中心

相关推荐

巴西世界杯主题曲歌词 詹妮弗高唱我们是一家人
365bet不能提现

巴西世界杯主题曲歌词 詹妮弗高唱我们是一家人

🌍 06-27 👁️ 3150
R级大尺度电影推荐!韩国最美19部禁片第三次推荐,值得一看
mobile365体育投注网站

R级大尺度电影推荐!韩国最美19部禁片第三次推荐,值得一看

🌍 06-27 👁️ 9797
葡萄牙6比1大胜瑞士,晋级世界杯8强
mobile365体育投注网站

葡萄牙6比1大胜瑞士,晋级世界杯8强

🌍 06-28 👁️ 52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