颞骨位于颅骨两侧耳朵周围,左右对称分布。从体表看,太阳穴往后下方,耳上及耳后的坚硬区域,便是颞骨所在。日常触摸耳朵上方、后方凸起的骨质部分,能直观感知它的位置。
颞骨由鳞部、鼓部、乳突部、岩部和茎突构成。鳞部参与颅腔外侧壁,鼓部围绕外耳道,为其提供骨性支撑,保护内部脆弱结构,维持耳部基本形态。
乳突部在耳后隆起,内部含许多含气小腔。岩部形似三棱锥体,深藏颅底,内藏内耳,是听觉和平衡觉的关键器官,主导声音感知与身体平衡调节。
茎突从鼓部下方伸出,有肌肉、韧带附着,与吞咽、发音等功能密切相关。各部分协同,使颞骨兼具保护、支撑和功能调节多重作用。
颞骨参与围成颅中窝和颅后窝,保护穿行其中的面神经、听神经等重要神经,以及负责耳部供血的血管,保障神经信号传导与血液供应。
因位置特殊,颞骨易受外伤。骨折可能损伤内耳、听神经,导致听力下降、眩晕;累及面神经,会引发面瘫,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
此外,颞骨相关疾病如中耳炎、乳突炎等,若未及时治疗,炎症可能蔓延至颅内,引发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,威胁生命健康,凸显其解剖与临床的重要性。